Search

最近上第一期「提問力」的學員,又報名第十二期「關鍵提問力」。我好奇怎麼又想回鍋學提問?學員說洪老師應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最近上第一期「提問力」的學員,又報名第十二期「關鍵提問力」。我好奇怎麼又想回鍋學提問?學員說洪老師應該有更精進,他希望在教學上、溝通上也能持續進步。

我剛把第十二期課程內容做完,去比對三年前第一期內容,基礎相同,但是主題與實作練習拆解的更細,小組實作的頻率與時間更多。

這也跟我持續精進、教學相長有關。提問力除了公開班之外,還去挑戰各種行業的企業培訓、基金會、學校(高中生、國高中老師、大學教授),要根據不同情境、需求與學習狀況來調整。

每次教完,我總是得自我檢討,馬上修正新的版本,接著根據閱讀、工作心得、以及學員學習的反應,反覆調整。

最近也接到一家企業的說故事能力需求。因為在這個組織開過部門內部的培訓,以及公開班報名的課程(因為報名太熱門,還開了兩梯)。但承辦說,之前在這裡開的課很熱門,會不會部分學員都學過了。

我算算,上次開課也是三年前。我直覺反應,我也會進步的好嗎?基礎結構不變,但是就跟提問力一樣,主題會切更細,儘量避免講述過多,增加更多的實作與反饋的頻率,才能把每階段的細部能力逐步練熟,整體能力才會更扎實。

學生要學的扎實有效益,引導的老師本身也要一直精進。

精進的不是花招,而是基本功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不要溫馴的走入良夜,奮力捕捉消逝的光明。出發就是改變,以熱情為導?
View all posts